[戶外裝備DIY] 大容量溪谷探險包

溪谷探險包在台灣並不是相當的普及,就算是目前國外購入的溪谷探險包,主要的問題都是容量的問題,目前主要的容量是35L~45L,這樣的容量對於單日行程來說是相當充足的,不過對於隔日行程的使用就會蠻困難。因此大多數的溪谷探險者會採用DIY的方式將一般的登山背包或是大牆攀登背包加上排水孔來使用。

[前情提要]

Petzl 有一款溪谷探險用的背包,型號是 ALCANADRE。但在中間有幾年Petzl 停產這款背包,因此小編買了類似的工業用包 Transport 45L,加上排水孔當做溪谷包使用,但不久就發現重要的問題,雖然看起來是一樣的,但是包體的布面材質是完全不一樣的!Transport 使用的是環保材質,因此經過幾次的溪谷使用,包體就開始分解!!! 分解成很多小碎片,因此這個殘骸就一直留在裝備架上。


小編也另外購入專用的溪谷包,不過容量還是一個問題,由於Transport的碎片實在太多,因此今年決定進行處理,本來是要利用原本包包的零件,在另外用布製作包體。在處理的時間想起來剛開始溯溪時,還有一個50L的防水包。這個防水包由於溪谷活動造成表面有很多的小洞,因此也失去了防水功能,最後決定將這兩個包合併製作成大容量的溪谷探險包!


下面跟大家介紹這個包的特徵,也跟大家介紹溪谷包所需要的一些功能

Sam - DIY 溪谷探險包特徵
  • 總重1.5kg
  • 容量60L
  • 可移除頂袋 (頂袋有網狀內袋)
  • 繩眼加強排水孔
  • 快扣式肩帶
  • 腰帶收納固定點
  • 大手把提把
  • 頂部物件固定帶
  • 背部支撐板
  • 繩索固定點
  • 網狀內袋

接下來是改造完成的各部分說明:

排水孔:

由於溪谷探險包含很多的技術裝備及繩索,因此都會使用排水包,我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繩眼工具,在原本的防水袋下方製作很數個排水孔,這也是溪谷包的基本特徵。



袋口束繩:

原本的防水袋是捲式的,因此將快卸扣拆掉,再縫上一圈扁袋加強挺性,最後打上穿繩孔,利用原本的Transport的束繩,改成束繩式的設計。



提把:

在溪谷的操作中,經常需要將溪谷包掛在身上或是固定點上,因此我用一段8mm的靜力繩製作手把,其中下方的部份穿入扁袋再縫在包體上,加強提把的荷重力。



背板及腰帶:

這部份就是原本Transporter 的背板,整個縫上去之後,在將原來防水袋的1"腰帶使用快速調節片固定在腰帶的部份,讓承重可以受力在防水袋原本的固定點上。



內袋及繩索固定點:

由於這個包的設計是不一定需要頂袋的,因此有些小東西需要內帶來裝,大多沒有頂袋的溪谷包都有這樣的設計,類似漏斗的形狀其實是為了配合背板的形狀。並在內袋的上方加上兩個原本Transport的繩索固定點,這是溪谷包的最基本需求,在繩索操作上會有很大的便利性。



頂袋:

原本的Transport就有頂袋,而且材質不是會分解的,因此拆下來作改造。
  • 排水內袋:將原本內袋的尼龍布拆下,縫上網布

  • 可拆式:將包體和頂袋後方加上快卸扣。


  • 表面裝飾:縫上尼龍扁袋和臂章,蓋住原有的型號和廠商名稱。


頂蓋快卸扣及裝備固定帶:

由於這個包是可以拿掉頂袋的,因此前方頂袋扣具也設計成可以拆卸,為了避免扁帶過常的問題,我將扣具的袋帶子做成雀頭結固定,沒有頂袋時,可以移到上方作為裝備固定帶。

 




肩帶快卸扣:

這是溪谷包的獨特項目,主要是是設計如果落水時,可以快速拆開背包,以免發生溺水的危險,這算是比較好處理的項目。如果要改成這樣的設計,請注意要選擇品質和承重力較好的快卸扣。



腰帶固定帶:

在有水流風險時,腰帶是不建議使用的,因此有的溪谷包是設計可以收納,或是跟我一樣縫上一個固定帶,可以將腰帶回扣在外面,不會干擾行進和操作。



最後再進行細部的修飾,將過長的扁帶裁掉。下面就是實際裝填的狀況!



結語:

由於小編沒有任何的縫紉機器,所有的縫紉都是透過手縫,很多地方還需要用工具鉗來夾針,感覺好像在做外科手術,也弄斷了三根縫針,總共花了大概兩週的時間,雖然看起來沒有很漂亮,但是完成後還是相當開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