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適圈 - 不是指導員停留的地方

若想要感覺安全無虞,去做本來就會做的事
若想要真正成長,那就要挑戰能力的極限
就是暫時地失去安全感…
當你不能確定你自己在做什麼時,起碼要知道,你正在成長。

馬克吐溫

探險旅程充滿了未知性

這段話是我(Sam)早期在接受體驗式冒險教育(PA : Project Adventure)訓練時,學到的名言:

當我們從事戶外探險活動時,有些人會問。
  • 為何我們都要去做這些危險的探險活動?
  • 為何目標這麼高?
  • 為何訓練強度這麼高?
  • 為什麼天氣不好還要出去?
簡單來說,因為我們喜歡!

但對於戶外指導員來說,這不僅僅是喜歡,而是必須要做的事。

因此,對於戶外指導員來說:

舒適圈 - 不是指導員停留的地方!

什麼是舒適圈?

對於戶外來說,就是沒有任何覺得有點不舒服的地方。

例如:高度、天氣、陌生環境、新的活動、新的嘗試、困難的挑戰。

就以攀岩為例,學生會問我們"難道你們都不怕高嗎?"

"難道你們都不怕嗎?"

迷霧中,高不見底的瀑布

答案是"會怕,但是會習慣"

這就是指導員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:環境暴露(Expose)

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: 環境暴露(Expose)

因此,在我們的課程中,很少會因為天氣不好,例如下雨、天氣冷而中止課程,因為這一些是訓練的重要部分。不過不代表要刻意選在很誇張的環境中訓練,例如颱風天。但在可控制的情況下,應該要做比較"不舒服"的選擇。

可控制的情況下,應該要做比較"不舒服"的選擇。

這原因是指導員要面對的狀況,都是比較困難的狀況下,而也比較可以了解自我的極限在哪裡。這個部分也是我們評斷指導員的標準。

待在舒適圈的例子,如同在登山時,經常會聽到嚮導說: "去過XX山N次,經驗很豐富!"

嚮導說: "去過XX山很多次,經驗很豐富!"

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,因為在戶外次數跟經驗並不是成正比的,要以遇過的狀況以及受過的訓練而定,經驗只是一部分的要件。

在戶外次數跟經驗,並不是成正比的!

大霧中的超高垂降

要判斷經驗,除了技術認證以外,還可以由一些問題來了解,例如:
  • 有幾次露宿的經驗,還是都是住山屋?
  • 都是擔任領隊,還是隊員?
  • 天氣狀況都是好的嗎?
  • 是否曾經遇過撤退的情況?
  • 是否有需要技術性攀登或是垂降?
  • 是否有雪地技術?
即使是長期擔任嚮導的朋友,也不見得有這樣的經驗,這就是在舒適圈內的問題。
當訓練及經驗強度不足時,就會導致發生狀況手足無措的情況。
這時候就會聽到"不是已經去過很多次了嗎?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問題?"

因此除了定期要安排訓練外,也要計畫性的進行強度比較高的探險旅程,請記住,強度高跟危險是不一樣的!

總是要選擇好的隊友
指導員也是人,也是會有害怕的時候,但經由充分的訓練與經驗,可以逐漸的將能力拉高。

跳出舒適圈有很多的方式,例如:
  • 到不同環境旅行
  • 選擇不同的過夜方式
  • 探索新的路線
  • 從事不同的探險活動
  • 小團體或是獨自旅行
  • 參加比賽
  • 帶領比較高階的旅程
  • 挑戰新的難度
  • 到陌生的環境生活
  • 接受新的訓練
  • 持續提高體能水準
這樣的生活方式,相信不僅僅是對戶外技術有幫助,相信對於人生,也是有很大的影響。
跟大家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