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溪谷探險技術] 固定點架設之一 - 固定點種類

固定點架設(Anchoring) 在溪谷探險中,與攀岩或救援是有很大的差距,相較於攀岩,溪谷探險的架設似乎比較不嚴謹。 因為攀岩所受的是動態衝擊(墜落),而溪谷探險就是垂降為主,因此在平衡效率及安全下,溪谷探險會有比較令人心跳加速的用法!

採用人員固定點垂降

在溪谷固定點架設中,比較為人詬病的部分是備用性(Redundancy)的問題,並不是所有溪谷的固定點都沒有考慮到這個部分。而是在穩定垂降的狀況下(墜落係數低),固定點的本身狀況,有時會比備用性來的重要。

由於固定點相關的內容較多,這裡會分成三篇文章來分別說明相關的內容,這一篇先介紹固定點種類。

在介紹前,要提醒大家,這裡雖然會提及所有的技術。但如何選擇,則是需要訓練及經驗的。使用前務必了解各項方式的優缺點、架設前提、失效模式、架設方法,並在安全的場域練習,以避免發生意外發生。


人工固定點 : 岩栓、岩釘、岩械

岩栓 (Bolt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使用岩栓是相對來說簡單的方式,但實際上,有很多潛藏的危險,主要的原因是,這是永久放置的裝置,而目前在溪谷放置岩栓並沒有統一的規範。而且放置岩栓本身就會造成永久性的破壞,但是就整體而言,若是有設置符合規範的岩拴,是會比每次架設來的安全。但要如何知道岩栓是安全的,下面有幾個檢查建議。

1.鏽蝕:檢查是否有明顯的鏽蝕,岩釘經常會有這樣的問題,有些時候室內部鏽蝕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這時候只能靠外部的與岩石的接縫來觀察,但其實很難發現,因此使用時,必須要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做備用性的計畫。

2.晃動:岩栓失效,經常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安裝不良,如果發生這狀況時,要特別小心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甚至應該評估是否應該用其他的確保點。

3.材質:目前一般的岩栓大多使用高品質的不鏽鋼,最新型的是使用鈦或是鈦合金,如果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發現是一般鍍鋅鋼,就要特別注意了。

4.類型:在攀岩上,過去大多是採用膨脹螺絲的類型,但目前大多已轉用化學植膠,不過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在溪谷探險中,目前兩種都是並存的,也有新型的水泥螺絲被使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論是哪一種類型,大多無法從外觀發現其內部狀況,建議使用前,先確認與岩面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接觸部分,是否有鏽蝕或裂縫、溢膠、未完全貼合等等相關狀況。

5.直徑 : 目前可接受的直徑最小為 8mm 或是 3/8" 以上。

6.岩質:這其實是最重要的項目,因為如果岩質不佳,再好的安裝或材質都無濟於事,要注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意岩石是否有完整連接、是否為空心架構。

岩拴並不是完全安全的!
岩釘(Piton)

這是最經典的人工固定點,是從傳統攀岩開發出來的工具,目前在一般攀岩活動中,已經比較少見,但是在混合攀登以及溪谷探險還是會看的到,相對於岩栓,岩釘的設置通常都是在探險活動中才會發現,不過在溪谷中偶而會發現前人留下的岩釘,下面列了一下檢查注意事項。

1.鏽蝕:岩釘不同於岩栓,因為岩釘本來的目的,不是為了長期放置,而是做為臨時的固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點使用,因此如果有之前的岩釘,可以的話就建議移除,因為大部分的岩釘都是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能抗鏽蝕的,所以如果真的要使用,要確實檢查鏽蝕的狀況,甚至使用敲擊的方式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確認。

2.變形:岩釘的型式跟承受力道有很大關係,因此若是岩釘發生變形的狀況,就表示放置方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式有誤或是材質發生變化,發現這種狀況時,不建議使用。

3.方向:岩釘放置的位置與受力方向有關,一般都是與受力方向垂直,如果是平行放置,岩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釘就只依靠摩擦力,這樣很容易就會被拉出。

4.岩質:岩釘主要就是放置於狹小的岩隙中,因此岩隙的種類及岩質有強相關,如果岩質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夠緻密,則有可能在受力後崩壞而導致固定點失效。

前人留下的岩釘

岩械 (Rock Protection)

岩械就是目前傳統攀岩,普遍使用的固定點裝置,但在溪谷探險中,主動岩械不是很建議使用的裝備,這是因為溪谷多多少少水中都含有細砂,因此在使用時,可能會因為細沙卡住,而導致作動失效。因此這裡僅介紹被動岩械以及臨時岩械的使用。

被動岩械(Passive Protection)

被動岩械分為Nuts, Hex 以及 Tricam,其中Tricam應該算是半自動岩械。被動岩械,會用於溪谷探險有兩個原因,第一個是沒有活動的部件,不會因溪水中的細砂卡入失效,第二個是因為重量輕。

放置的原則都是利用V型與岩械大小及形狀相近的岩隙,將岩械卡住,雖然理論上相當簡單,但實際上,岩械的放置需要一定的練習及經驗。

理論上可在溪谷中使用被動岩械,但事實上,在溪谷探險上是很少使用的,因此這裡不多加介紹使用方式,之後會在攀岩相關的文章中介紹。

在溪谷中,具有被動岩械性質的兩種臨時岩械 - 岩石岩械(Rock Chock) 以及 繩結岩械(Knot Chock)則常常被使用。這兩種岩械是利用現有器材,製作成被動式岩械,在放置上的原則與被動式岩械相同。使用岩石岩械時,是將扁帶套住岩石,再卡入岩縫中。而繩結岩械,則是使用繩結的體積來做卡住的功能。

這兩種岩械,雖然看起來都會令人怕怕的,不過在正確放置情況下,可信度其實相當高,是個相當實用的技術。

不過這兩個方法,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,並找會放置的朋友來協助檢查。

Tri-cam 半自動/被動岩謝

天然固定點 : 樹木、巨石、天然地形。

樹木(Tree)

樹木在溪谷探險中,是大家很愛用的固定點之一,因為形狀的關係,在架設上變得相當容易。但在架設時,樹木需要考慮下面的狀況:

1.必須是活的樹。
2.必須是實心的。
3.根部的連結相當好。
4.越粗越好。
5.固定點的位置越靠近根部越好。

其中比較有爭議的是要多粗的樹木是夠粗的,對溪谷探險來說這個部分,沒有一個絕對答案,因為跟樹種及受力點有關係。如果是攀岩架設來說,個人建議直徑需要比一個人的腰圍來的粗( > 25" ),但是在溪谷探險,我個人也會使用手臂粗的樹木,但這時候會架設備用點,而且在垂降時特別小心,也會將垂降速度放慢。



岩石(Boulder)

這個部分就比樹木更難判斷,原則是應該要比一台大冰箱來的大,而且下方與地面連接的面積夠大,在推或是踏時,沒有任何晃動的情況。

使用岩石固定點時,要考慮下列問題。

1.大小是否足夠。
2.底部使否有連結。
3.岩石否會晃動,要小心繩索被夾住的問題,但更重要的是系統不會因晃動而失效。

有點令人擔心的岩石固定點

地形 (Terrain)

這是很好的選擇,就是利用天岩岩石/岩壁的地形,例如凸起的岩石,直接套入即可。甚至是天然的手把! 這裡要注意的是岩質。因為不一定所有的地形都是岩石,有一些可能只是沉積的砂層,當受力之後結構就被破壞了,因此在架設的時候要做一下測試。

天然蝕刻出的固定點手把!


人員固定點

這個方式雖然看起來風險性很高,但實際上,在通過一些簡易地形,風險低的狀況是相當實用的方式。例如:高度低、傾斜面的、下方有深潭情況。

做法就是將固定點做在上方人員的吊帶上,但這個固定是需要快速可釋放的,由於確保方向的關係,我們建議採用義大利半扣組合或是確保器的高摩擦力模式,而上方確保人員建議三人以上,當有拉動風險時,立刻轉為下放模式,降低衝力。

這個方式是具有一定風險的,因此做好人員的固定是相當重要的,而且要注意水流強度的狀況。但為何不直接採用下放模式,這個原因是在深潭或激流的狀況,下方人員需要快速脫離系統,因此還是會建議採用垂降的模式進行,上方人員只有在有被拉動風險時,才能緊急轉換成下放。

在選擇人員確保前,要先確認是否完全無法進行直接確保,因為人員確保相對來說風險還是比較高的,而且會有人員在系統內的問題,當問題發生時,會比較難解決或是無法判斷狀況。

正確的設置下,人員固定點是不錯的選擇。